日本目前有47個「都道府縣」,其中包括1個「都」(東京都)、1個「道」(北海道)、2個「府」(大阪府、京都府),以及43個「縣」。這47個行政區劃合稱為「都道府縣」,每一個都是日本的地方自治體。
東京都(と・Tokyo-to):
東京都是日本的首都,因為地位特殊,稱為「都」。東京都除了有類似其他縣的地方自治功能外,也負責全國首都的核心行政和都市治理。東京都下轄23個特別區(如新宿區、澀谷區等),以及多摩地區和伊豆、小笠原群島,行政組織和其他地方不同,擁有較高自治權限。
北海道(どう・Hokkaidō):
北海道是日本面積最大的地區,早期以「道」作為行政區劃名,源自於日本古代對「路」的稱呼。北海道下轄的行政單位稱為「支廳」(現在多改為「振興局」),地域遼闊,組織方式與其他縣稍有不同。
北海道原本不是日本本州、四國、九州那三大島的一部分,而是明治時代之後才大規模開發的地區。
明治維新前,這片地區叫做「蝦夷地」,屬於少數民族愛努族(Ainu)的居住地,並沒有現代意義的「縣」制度。明治政府在1869年,為了強化對北方的統治與開發,把「蝦夷地」改名為「北海道」。這時,政府效法古代日本「七道」的劃分(如東山道、東海道等),用「道」來稱呼這片新設立的大區域。
「道」在古代日本是區域、路線、行政區的意思。例如:東海道(Tōkaidō)、山陰道(San'indō)等。
由於北海道地大物博、幅員廣闊,組織結構與普通縣不同,因此選用「道」這個字。北海道下轄「支廳」(現在稱「振興局」),管理方式更接近大區型行政單位,而不是單一縣市。
古代日本的「道」其實是指一種廣域行政區劃,也可說是路線或地區的概念。當時全國劃分為「五畿七道」,也就是以京都為中心的「五畿」(京畿、山城、大和、河內、攝津),再加上東海道、東山道、北陸道、山陰道、山陽道、南海道、西海道等「七道」。這些「道」是一種古代行政區兼交通路線,並非現代意義的縣市單位。
進入明治維新後,日本推動地方制度現代化,廢除了舊有的「道」制,改為今天的都道府縣系統,把「道」原本所轄的區域拆分成多個縣。例如:東海道轄下變成靜岡縣、愛知縣等;山陽道轄下變成岡山縣、廣島縣等。這些古代「道」就成為歷史用語,實際行政單位改稱「縣」。
唯一的例外就是北海道。因為北海道原本不屬於五畿七道,也沒有劃分成多個縣,而是在明治時代後才大規模開發,為了體現地域遼闊與特殊性,便直接沿用「道」這個名稱設置成現代行政區。
府(ふ・Fu):
現今只有大阪府、京都府。過去「府」代表較大城市或重要行政區,現在與一般縣的行政地位幾乎相同,只是歷史上因為大阪和京都曾經是政治或經濟中心,因此保留「府」的稱呼。
明治維新後,日本為了現代化和推動中央集權,把全國劃分為不同的行政區。當時設有「府」和「縣」,「府」專門設在重要的大城市,例如:東京、大阪、京都、神戶等,管理範圍以城市為核心,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轄;「縣」則管理農村和一般地區。
大阪和京都因為在江戶時代及更早之前,就是日本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重鎮。
京都曾經是日本的首都,長期為天皇居住的地方。
大阪則是日本的商業重心,被稱為「天下的廚房」,經濟活動非常發達。
因此,中央政府特別設立「府」,賦予較高行政地位。
進入大正時代後,其他地方的「府」陸續併入縣或轉為縣(像神戶的「兵庫府」變成「兵庫縣」),只有大阪、京都因歷史地位特殊,名稱一直沿用至今。
現代的「府」和「縣」在法律、行政權限上基本無差別,只是名稱保留了歷史意義。
大正時代(たいしょうじだい,taishō jidai)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時期,從1912年到1926年,總共14年。這個時代是以日本第123代天皇——大正天皇(たいしょうてんのう,taishō tennō,英語:Emperor Taishō,在位期間1912-1926)命名。
「縣」(けん、ken)這種現代行政區劃是在明治維新時期,也就是十九世紀後半開始的。
在明治維新之前,日本的地方分為「藩」(はん、han)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大名領地」或「封建藩國」,每個藩由不同的武士家族治理,最上位是將軍(幕府)控制全國。
1868年明治維新後,日本中央政府為了推動現代化、強化中央集權,在1871年(明治四年)實施「廢藩置縣」,將全國的「藩」全部廢除,統一改設為「縣」(ken),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縣令來管理。當時一開始設置超過300個縣,後來多次合併精簡,最後形成現在的43個縣(加上東京都、大阪府、京都府、北海道,共47個都道府縣)。
所以,「縣」這個制度是從明治四年(1871年)正式開始的,到今天已經超過150年。
0 留言